土地增值税地方政策汇总(2022年)

来源:税务之家 作者:税务之家 人气: 时间:2022-12-31
摘要: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应分别计算增值额。税务中介机构受托对清算项目审核鉴证时,应按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对审核鉴证情况出具鉴证报告。对符合要求的鉴证报告,税务机关可以采信。

  广东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北京市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江苏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浙江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上海市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山东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四川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河南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福建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河北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湖北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湖南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重庆市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安徽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天津市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辽宁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云南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广西自治区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陕西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贵州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江西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山西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海南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新疆自治区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吉林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甘肃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黑龙江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宁夏自治区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青海省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西藏自治区土地增值税政策汇总
 



土地增值税成本五种分摊方法(含各省政策)

  土地增值税的税前成本抵扣项分摊问题,是测算表中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人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疑问,本文从全面的角度讲述土增税的成本分摊问题。

  现行的土增税的国家统一规范,是1995年颁布的《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根据其中第九条之规定:“纳税人成片受让土地使用权后,分期分批开发、转让房地产的,其扣除项目的确定,可按对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的土地使用权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摊,或按建筑面积分摊,也可按税务机关确认的其他方式计算分摊”。

  也就是说土增税成本分摊方法有占地面积法、建筑面积法以,及税务部门确认的其他方法,例如建筑面积层高比例法,销售收入比例法、直接成本法。其中尤以土地面积法和建筑面积法最为常用。

  占地面积法

  占地面积法,也就是按照项目分期不同,每期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分摊土地成本以及开发成本。该方法适用于分期开发或者滚动开发的项目。

  本方法无需项目建筑面积和各业态的数据,只需确定土地面积,开发的各期的面积,然后按比例进行分摊即可算出分摊的成本金额。这种方式具有前提条件单一,计算方便,容易被房企财务人员理解和接受的优点。因此适用于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容积率相同的项目。

  但是对于拥有多个不同容积率的地块,以及产品形态复杂的项目,成本无法进行较为合理分摊。

  如果项目未能实现该批次整体销售,那么在已售和未售之间还需要进行一次成本分摊,需要进行重复的计算。

  很多公司的初判测算或者静态测算表,就是采用此种分摊方法,方便简易测算。

  建筑面积法

  建筑面积法就是将已开发的将进行土增税清算的部分建筑按照与总可售面积(含地下)的比例,进行分摊土增税抵扣成本。按照比例计算出已售部分可分摊的成本金额。本方法适合项目内,不同容积率地块之间的,相同成本的相同产品业态的土增税抵扣成本计算。也能比较方便地厘清未售与已售产品的开发成本的分摊问题。缺点是本计算所需的项目指标数据较多,投入的精力较多,工作量也较大。

  另外,因为是根据建筑面积平均分摊成本,没有考虑不同业态不同售价产品之间的差异,对于高售价的业态,例如社区商业,在同等平均比例分摊的情况下,部分高成本业态会存在抵扣成本偏低,土增税增值率较高,土增税税额较大的情况。对于车库等低利润的业态,则会出现抵扣过多,增值额为负的情况。

  直接成本法

  直接成本法,就是按照某期开发产品的成本,按照占项目全部成本的比例,进行计算分摊的成本比例。

  该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分配的分摊问题,以及特定产品的成本支出分配。

  层高比例法

  层高面积比例法,就是按照不同业态楼层高度之间进行比例折算,按照最终折算出来的比例值,计算出不同业态应当分摊的抵扣成本。

  例如选取普通住宅的标准层的层高为1,将商业、车位、非普通住宅的层高与之相比进行折算,计算出各自的比例。按照折算比例进行累加,最终计算出各个业态的比值。

  此种方法适用于项目业态复杂,无法准确计算出各业态准确的占地面积(例如底商上的住宅),也无法按土地面积进行成本分摊的情形。根据层高来确认成本分摊,比较接近不同业态的成本。

本文章更多内容:1-2-下一页>>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IPC证:蜀ICP备17025776号-2
2018-2021 zhuawawa.xin 税务之家